“小舞台”激发“新动力”
记“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中国五冶焊培中心
在这里,“成功了!”这三个字频繁出现;在这里,有想不完的金点子,用不完的新办法。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了这个充满着活力与热情的创新领域,在不远处看见了曾经获得“中冶集团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全国冶金建设高级技术专家”“中国工程建设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的焊培中心带头人任江正与同事相互击掌向庆,了解得知,庆祝焊培中心荣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
这个多次获得中国五冶“先进集体”称号的光荣集体,成立至今已有近30年,工作中始终以技术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技术革新和工作方法创新为抓手,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先后开展了二十多项焊接技术攻关、技术引进、研发、推广,成为了解决大量现场施工焊接难题的“主渠道”,焊培中心创新工作室的创新、革新成果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创新模式 构建生产创新一体化
俗话说:“搭好台子好唱戏。”焊培中心创新工作室始建于1982年,由10名技术互补的成员组成,他们中既有经验丰富的工人技师,有理论功底扎实的高级工程师,也有持有国家级培训教师证的专业教师,更有朝气蓬勃的年轻员工,是一支极富感知力、充满高智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创新团队。”
“工作室主要负责焊工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取证延证和焊工档案管理,承接所有焊接材料的焊接工艺评定并出具焊接工艺评定报告,接受焊接技术咨询,解决施工现场的焊接技术难题,推广应用和开发焊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并传递相关的焊接信息,参加国内外相关科学的焊接技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等六大模块业务工作。” 工作室主管部门,五冶集团上海机电分公司技术质量管理中心负责人兰静介绍说。
为了深入推进各项工作,工作室完善规范,明确职责,先后制定了《工作室工作制度》、《创新成果流程图》、《质量手册》、《奖励机制及办法》等,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新”,勇创新,敢创新,重创新;二是“高”,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三是“沉”,沉到项目,沉到班组,沉到一线。同时,工作室围绕创新立项制定工作安排,有计划、有目的做好落实,做到例会制度、外出交流培训经常化,从而形成了生产创新工作一体化格局,极大调动了工作室成员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积极性。
执锐攻坚 创新成果遍地开花
“焊工参加培训、现场实训,带着问题回到培训中心,总结、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又回到实践,这是焊培中心创新工作室的培训理念。”任江介绍道。创新工作室为了让掌握和开发的高、新、尖焊接技术优势得以在工程实践中凸显,2013年,工作室共举办8次不同地点和形式的工艺技术、技能培训,参培人数达150余人次。培训联系实际,解决了工程中锅炉安装、高炉安装、大型行车梁、不锈钢管道、钛合金管道、槽罐等焊接技术难题。
“只要生产不断,我们的创新就不会间断,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我们焊培中心创新工作室的身影。这是工作室全体员工对公司的承诺。”任江坚定的握了握拳头。依靠强有力的技术优势,工作室先后参与并完成了九寨沟甘海子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工程、宁夏美利纸业电力锅炉等大型工程,先后编制了《空间球形网架钢结构的焊接》、《抗震支座异种钢焊接方案》、《高炉与热风炉本体焊接方案》等方案,开发了采用“CO2气保护焊+焊接衬垫”、“自动焊+焊接衬垫”等多项焊接工艺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宝钢UOE超高压液压管道工程大口径厚壁高压管道的焊接难题,工作室与北京化工石油学院、山东大学的相关专家通过近8个月的科技研发,共同研发出“管道焊接机器人”设备及焊接工艺,成功解决了工程上高压管道的焊接难题。该技术科研成果顺利通过了MK体育·网页版·(中国)首页,、中冶集团科技成果鉴定,《DN500以下厚壁管道自动焊接工艺技术研究》分别获中冶集团科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及国家安装行业协会的二、三等奖。任江作为发明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颁发的发明专利——“小口径管道的二氧化碳自动全位置焊接方法”。
这些应该足以让任江满足了,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任江却陷入到苦恼中。原来,任江内心始终有个心愿,就是要进一步优化“管道焊接机器人”设备及焊接工艺。2014年焊培中心创新工作室与“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实验室”签订了智能焊接机器人联合技术研发与工程实际应用的技术协议,旨在进一步提高焊接机器人的拟人智能和扩大机器人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
悉心培养 桃李芬芳增强后劲
“提升创新成果保护的价值观念和推广应用的效益,是焊培中心创新工作室多年来一直秉承的观念。”工作室技术骨干朱启文对笔者说。工作室先后取得冶金建设、化工、电力和市政等工程中所常用以及特殊材料的焊接工艺及技术,大型储罐、容器以及压力管道的焊接等工艺技术,有色金属管道焊接内外保护装置的焊接技术、上海磁悬浮列车工程中软磁钢焊接工艺技术等成果,在实际工程中极大提高了创新成果的推广力度,为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愿得百花齐放春满园”,任江深谙这句话的内涵。“创新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而不是一个人能干的事,往往过程十分‘痛苦’经常会听到同事和我抱怨别再‘折磨’我们搞创新了,实在研制不出来。”任江针对此情况,大力开展“现场带徒”机制。在宝钢苯加氢不锈钢管道焊接工程中,为了研究实践有色金属焊接保护装置的工艺技术,任江带着徒弟任鸿与同事配合,查阅资料,理论论证,现场实践。老师悉心教导,徒弟学习、建议,两个人在工地一蹲就是一天,饭都顾不上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该技术的创新,为公司直接节约成本50多万元。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任江先后培养了6名大学生,均快速成长为项目经理、总工、技术能手,活跃在施工生产一线。同时,每年工作室把形成的创新革新技术汇编成册,发放给广大职工,带动职工学技术搞创新热潮。
一个个优秀成果,融合了团队智慧;一项项技术攻关,体现出创新的价值;一批批青年员工快速成长,诠释了钻研与成功的意义,焊培中心创新工作室这个“小舞台”助推了企业创新提效、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在工作室的带动下,如今,越来越多的员工关注着岗位技术创新,越来越多的员工走进创新工作室探讨创新话题、寻求指导和帮助。”采访结束时,任江自信的对记者说。(张雯)